走近苦難的慈悲——到訪泰澤修道團體

在歐洲進修已一年,大多日子都是生活在平靜的小鎮裡,在英國坎特伯雷如是,而今在德國馬爾堡也如是。每轉到一個地方居住,我都會問:「上主,我來到這裡有甚麼目標?跟我唸的『和平與衝突研究』有甚麼關係?」在這路途上,慶幸認識不同國家地區的人,是他們教我閱讀世界,閱讀信仰。 在德國同學介紹下,今年五旬期跟新婚太太前往嚮往已久的泰澤社區,在法國中部郣艮第的泰澤修道團體居住一星期。 一個小團體,每天接收數百至數千的訪客,以歐洲天主教、基督新教青年為主。每日的生活,由泰澤鐘聲引領,集體禱告、詠唱短詩、聽修士講課、分組討論,晚上睡在露天小帳篷。沒有任何刺激享受,在平靜中尋找上主。 「那裡有仁愛,那裡就有上主。」「上主的國度是公義、和平並聖靈中的喜樂。」在泰澤修和堂(Church of Reconciliation),重複唱誦一首首短曲,進入默想與祈禱。十一年前,泰澤團體創辦人、新教徒羅哲修士就在一次修和堂晚禱裡,被一位羅馬尼亞精神失常者殺害。那裡是羅哲回應心中感召的地方,也是他最終安息之所。 在羅哲的葬禮上,繼任人艾樂思修士為這位刺殺者禱告,說:「十字架上的基督,我們向祢說,父親,原諒她,她不知道所作的是甚麼。」這位一生倡導和平的修士,卻死在暴力之下。昔日二次大戰時,羅哲接待逃避戰亂的難民,包括猶太人;大戰結束那年,他建議收留戰禍孤兒住在泰澤,泰澤兄弟們逢主日探訪附近軍營的德軍戰犯。泰澤團體由首批七位弟兄開始一同生活,發展成今天逾百位來自三十多國家的基督徒弟兄組成的共融群體。在那裡,沒有區分天主教或新教,我們都是基督徒。 泰澤團體今年的主題是「慈悲的勇氣」(The Courage of Mercy),以此介入愈趨排外恐懼的時代。世界愈見不安全,我們愈要慈悲,不論信者與不信者、基督徒與其他宗教徒團結一起。今天,泰澤承接羅哲的行動,接待逃到歐洲諸國的中東與非洲難民,當中有穆斯林。艾樂思在五旬期最後一天集體晚禱,向逾千位參加者分享接待難民的體會——所得的比付出的更多。 艾樂思說,在接待當中,深化泰澤團體對伊斯蘭教的理解。接待,是愛與憐恤的行動,讓對方感受到「我跟你一樣都是人」:「與他們的友誼,須要我們不要混淆非人性的伊斯蘭主義意識形態和眾多渴望和平的穆斯林的信仰。」 當晚晚禱,我與太太作為唯一的香港人,跟來自中國大陸、澳門、南韓、印度、巴勒斯坦、敘利亞、澳洲、俄羅斯等數十個國家地區的參加者,接過小朋友從泰澤兄弟們交付的鮮花。離開教堂,手上的鮮花提醒我這修和的呼召。我們都是教會,被召在上主慈悲中更新,並參與在世上復和的職事,如羅哲曾說: 「當教會持續地聆聽、治癒和修和時,它成為最光亮的——是愛、憐憫、安慰的共融,是復活基督的清晰反映。從不冷漠、從不防衛,免去一切冷酷無情,它可以使謙遜的信賴煥發光芒,直接進入我們人類的內心。」 (原載於基督教華人神召會葵涌堂十月二日崇拜場刊,並轉載香港畢業生基督徒團契《畢解》網頁: http://www.gcf.org.hk/?p=4102。) 延伸閱讀: 艾樂思:《慈悲的勇氣》,下載自http://www.taize.fr/IMG/pdf/propositions_2016_zh_b5_.pdf。